- · 《美术教育研究》征稿要[05/28]
- · 《美术教育研究》投稿方[05/28]
- · 《美术教育研究》收稿方[05/28]
- · 《美术教育研究》数据库[05/28]
- · 《美术教育研究》刊物宗[05/28]
包豪斯教育对当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当下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1.基于教学
一、当下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1.基于教学内容视角下,当前我国中学美术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已经改变传统教学形式,由之前围绕一幅画展开教学的模式,逐渐的演变为当下涵盖工艺、雕塑等的方面在内的,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2.基于教学方法视角下,在新时代背景下,如果教师在采取传统学生模仿教师的教学形式,必然会极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更好的结合欣赏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学。
2.基于教学设施视角下,身为财政部门,在经济等方面都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对基础教育工作形成了高度重视。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校拥有自己独立的美术教师,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美术教育工作。
4.基于师资力量视角下,大多数的中学美术教师,他们都是来自正规院校的毕业生,不仅接受过专业的教育,而且自身的任职经验也相对较为丰富。
二、包豪斯教育对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启示
(一)在教学中寻找“结合”的力量。
包豪斯设计学院里面的基础课教学老师伊顿先生曾经在他的课堂上运用音乐为媒介教学生们感受色彩。如:伊顿先生经常用一首歌训练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让学生说出歌声里面所涉及的色彩。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杰昂·米罗,他的作品来源于伊顿老师的形式音月,使他的作品更加富有多样性。《犬吠月》和《人投鸟一石子》这类作品非常有魅力的单纯性。
以上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应该多样化,找到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做到互惠互通。仅仅找到结合点是不够的,需要老师灵活的运用信息时代的有利资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当然时代要求老师要大胆创新,培养美术创新型人才。
(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魅力
1.伊顿的基础课“洗脑”
伊顿是最早引入现代色彩体系的教育家之一,他坚信色彩的构成是理性的,学生只有了解色彩构成,才能够很好的应用它。在教学中,强调训练学生于自然的敏锐观察能力的训练。他的理论可以很好的运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当中去,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
2.康定斯基的基础课程贡献
在当前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应用包豪斯教育教育形式,其突出贡献主要包括分析绘画以及对色彩形体的理论研究。该种教学形式围绕抽象的色彩以及形体理论为核心,促使理论与实践得以完美融合。将色彩的明度以及各种调和关系更好的呈现在学生视线当中,促使学生对其隐藏关系加以分析的同时,也能将其体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康定斯基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有一定的作用,这种方式只能用在美术教育的初级;阶段,但不能完全照搬一种教学方式,它只能作为一种引导工具。当然这种教学方式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不过一定要基于这个老师的风格的社会认可度。在我个人看来这种教学模式过分的单一、刻板,他只能培养技工而不是真正的艺术工作者。
3.纳吉“形式与色彩的理性”
出生于匈牙利的纳吉,在早期,主要就是围绕绘画以及平面设计为核心。在后期纳吉达到包豪斯,逐渐复杂了该地区的基础课程教育工作。针对其本身对色彩等的理解,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能够恰当的引导学生对点、线、面进行合理的运用,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这就为设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也意味着包豪斯开始由表现主义转向理性主义。
(三)包豪斯的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不仅可以避免学生机械性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思维压力,使教师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的教学任务轻松很多。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启发性教学方式的运用时非常的广泛的,它可以给人们带很多有形或是无形的财富。在包豪斯学院,初步课程是是教学的核心,它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先学六个月的初步课程,此后再要求学生到工作室里实践。该课程是由约翰·伊顿独立负责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吧学生内心沉睡的创造性潜能都释放出来,鼓励学生发展个性。他运用了严格的理性思维,对视觉体验以及艺术创造性的本质进行检验,所以它的教学质量高。
文章来源:《美术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msjyyj.cn/qikandaodu/2020/0715/382.html
上一篇:浅析美术教育中分层教学的主要方法
下一篇:美术人文素养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