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术教育研究》征稿要[05/28]
- · 《美术教育研究》投稿方[05/28]
- · 《美术教育研究》收稿方[05/28]
- · 《美术教育研究》数据库[05/28]
- · 《美术教育研究》刊物宗[05/28]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试论唐宋美术教育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启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美术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记录着中华文明,也承载了民族智慧。中国的美术教育历史悠久,美术教育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术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记录着中华文明,也承载了民族智慧。中国的美术教育历史悠久,美术教育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承载了民族历史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造型载体,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其发展演变与同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历代的美术教育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不同时期的美术教育不仅推动了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还反映出了不同社会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价值。
原始人类在劳动工具的制作过程中,逐步萌发了造型意识,把握了一定的造型技能,由此产生和发展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的创造能力。从几根简单的线条到形象生动的人面纹、鱼纹、鹿纹,均展现了原始社会的美术技艺和基本审美形态。美术教育在人类制造劳动工具中诞生,原始社会人们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传承是美术教育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美术教育也脱离了原始状态。我国古代教育以“六艺”教育为主,“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礼”“乐”“书”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美术教育。到西周时期,“六艺”教育已日臻完善,为秦汉的美术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秦汉时期,由于社会风俗、习惯的改变,绘画已由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漆器装饰性绘画,逐渐发展为建筑壁画、丝织帛画等,其题材与表现形式均有了极大提高,为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在“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下,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从宫殿墙壁上的忠臣良将到民间祠堂里的孝子,甚至是陵墓里的神仙瑞兽,都在宣扬儒家的忠孝节义。随着绘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人们对绘画作品的大量需求,秦汉时期以绘画为专门职业的画工日益增多,被罗致到宫廷的专门画工被称为“黄门画者”或“尚方画工”。画工们可以在一起交流经验,传承技艺,教授学徒,这也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教育及唐宋时期画院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远古陶器的技艺传承到秦汉时期国家“画工”的确立,美术教育的早期雏形已经出现,基本形态的初步建立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规模化发展却是在唐宋。
在西晋的短暂统一时期,官方设置了“立书博士、置子弟教习”的书法教育机构,与此同时,绘画的师徒相授也因为佛教的流行而广泛存在。这一时期,佛教大规模流行,宫观寺院大量建立,需要大批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的工匠相互合作,并带领学徒一起完成相关创作,从而使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的教育开始快速发展,为隋唐的美术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唐代繁荣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美术教育的发展步伐也在加快。宫廷美术机构广招人才,并授予其相应官职,绘画技艺在师承中发展,并不断分科,出现了独擅一科的专门画家。唐朝时期,中央各相应机构设立“直官”,形成独特的直官美术教育机制,与美术相关的有图画直、拓书直等,主要由文化、艺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担任。画直成为这一时期绘画的指导者和教授者。在画直的带领下大批画工进行学习、临摹和创作,并以师徒相授的方式完成了美术教育过程。唐代画家在培养学徒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美术作品与大自然的融合,还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教育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美术人才辈出,美术发展日趋昌盛。
在官方美术教育大力发展的同时,民间的美术学习主要是粉本和画样的临摹研习,曹仲达、张僧繇、吴道子等人都是绘画爱好者学习的榜样。此外,由于教育程度的差异,民间画工的教育多以画稿为媒介,大型壁画的绘制常常是师徒相互合作,由师傅亲传绘画技艺,这样的教育形式对我国的美术教育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经历了隋唐时期师徒相授的美术教育阶段后,宋代官方创办的画院为美术教育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宋代画院是在西蜀、南唐画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宋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画院画家主要承担装饰美化宫廷及寺观等各种绘画任务,此外,还受皇帝命令或替皇帝代笔进行绘画创作,最有影响力的是宋徽宗主持的宣和画院。宋代著名的画院还有熙宁画院、绍兴画院及加泰画院。公元1104年,宋徽宗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皇家美术学院——画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学院,用来培养美术人才。在宋徽宗的倡导下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学体系,如课程计划、教学方法、招生制度和考试制度等,系统化制度的确立使得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结合成为可能。画学的绘画专业主要分为六个科目,即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还开设有必修的文化课。画学不仅考验学生的绘画技艺水平,还重视他们的文化修养及用绘画形象表现文学的艺术创造能力。
画院制度随着元代的建立而逐渐衰落。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开始了元朝对中国近百年的统治,画院制度也在这一时期中断。但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元代设立了“梵像提举司”,这一机构的职责类似画院机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美术教育功能。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即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而在于艺术家内心的情思与构设。这一理论要求画家将学习、模仿大自然及尊崇自己内心的感悟与创造相结合,并进一步明确了现实是艺术的根源,但不能拘泥于对自然的一味模仿,更加强调艺术家应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这一重要论断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山水画、花鸟画、士大夫文人画等,各自形成体系又相互影响。宋代绘画多反映现实生活,既注重写实,又追求意境情趣的表达,优美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中国绘画的成熟与高度繁荣。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学院化的美术教育从临摹到写生,再到艺术创作,往往只重视对艺术表现和艺术规律的学习,而对艺术的感悟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并不重视。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学校是美术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一整套基本的教学体系,重视规模化和集体化,而个人的艺术感受和表达往往因受制于教育模式而难以实现。因此,应当从“师造化”到“得心源”中得到启发,给现代美术的学习者以充分尊重,并鼓励其表达个人感受,尊重艺术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这样现代美术教育才能不拘一格地培养艺术人才。
唐宋时期注重对前代美术理论的学习和整理,并不断提出了新观念和新方法。这一时期的理论著述较多,画史、画论、画谱等都超越了前代,这些成果成为美术发展和学习的重要资料。唐宋时期,绘画理论、画谱的普及使得美术教育在画院以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从理论到教材都是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从对实践的重视,即自然是师法,再到对自己内心感悟的尊崇,基于传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唐宋时期美术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美术教育往往多以学院美术教育为主要阵地,不同层次的美术教育虽有差异,但都无一例外地重视艺术实践,而忽略了对美术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得美术作品多流于形式,仅是以技术层面传承,缺乏丰富的精神内涵。现代美术教育应培养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发展者和创造者,从唐宋时期的美术教育中吸取经验,理论和实践并重,并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探索新途径,使现代美术教育进一步变革与发展,不断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
回顾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可以发现,古代美术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师徒相授,从以“六艺”教育为导向的秦汉美术教育,到宋代美术教育的规模化发展,中国美术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唐宋是古代美术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培养了大批优秀而杰出的画家。这一时期,无论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还是对实践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崇,都给了现代美术教育很多启示,从唐宋时期的美术教育中汲取精华、变革维新,才是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美术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记录着中华文明,也承载了民族智慧。中国的美术教育历史悠久,美术教育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承载了民族历史文化。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造型载体,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其发展演变与同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历代的美术教育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不同时期的美术教育不仅推动了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还反映出了不同社会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价值。原始人类在劳动工具的制作过程中,逐步萌发了造型意识,把握了一定的造型技能,由此产生和发展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的创造能力。从几根简单的线条到形象生动的人面纹、鱼纹、鹿纹,均展现了原始社会的美术技艺和基本审美形态。美术教育在人类制造劳动工具中诞生,原始社会人们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传承是美术教育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美术教育也脱离了原始状态。我国古代教育以“六艺”教育为主,“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礼”“乐”“书”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美术教育。到西周时期,“六艺”教育已日臻完善,为秦汉的美术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秦汉时期,由于社会风俗、习惯的改变,绘画已由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漆器装饰性绘画,逐渐发展为建筑壁画、丝织帛画等,其题材与表现形式均有了极大提高,为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在“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下,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从宫殿墙壁上的忠臣良将到民间祠堂里的孝子,甚至是陵墓里的神仙瑞兽,都在宣扬儒家的忠孝节义。随着绘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人们对绘画作品的大量需求,秦汉时期以绘画为专门职业的画工日益增多,被罗致到宫廷的专门画工被称为“黄门画者”或“尚方画工”。画工们可以在一起交流经验,传承技艺,教授学徒,这也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教育及唐宋时期画院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远古陶器的技艺传承到秦汉时期国家“画工”的确立,美术教育的早期雏形已经出现,基本形态的初步建立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规模化发展却是在唐宋。在西晋的短暂统一时期,官方设置了“立书博士、置子弟教习”的书法教育机构,与此同时,绘画的师徒相授也因为佛教的流行而广泛存在。这一时期,佛教大规模流行,宫观寺院大量建立,需要大批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的工匠相互合作,并带领学徒一起完成相关创作,从而使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的教育开始快速发展,为隋唐的美术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唐代繁荣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美术教育的发展步伐也在加快。宫廷美术机构广招人才,并授予其相应官职,绘画技艺在师承中发展,并不断分科,出现了独擅一科的专门画家。唐朝时期,中央各相应机构设立“直官”,形成独特的直官美术教育机制,与美术相关的有图画直、拓书直等,主要由文化、艺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担任。画直成为这一时期绘画的指导者和教授者。在画直的带领下大批画工进行学习、临摹和创作,并以师徒相授的方式完成了美术教育过程。唐代画家在培养学徒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美术作品与大自然的融合,还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教育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美术人才辈出,美术发展日趋昌盛。在官方美术教育大力发展的同时,民间的美术学习主要是粉本和画样的临摹研习,曹仲达、张僧繇、吴道子等人都是绘画爱好者学习的榜样。此外,由于教育程度的差异,民间画工的教育多以画稿为媒介,大型壁画的绘制常常是师徒相互合作,由师傅亲传绘画技艺,这样的教育形式对我国的美术教育发展影响十分深远。经历了隋唐时期师徒相授的美术教育阶段后,宋代官方创办的画院为美术教育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宋代画院是在西蜀、南唐画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宋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画院画家主要承担装饰美化宫廷及寺观等各种绘画任务,此外,还受皇帝命令或替皇帝代笔进行绘画创作,最有影响力的是宋徽宗主持的宣和画院。宋代著名的画院还有熙宁画院、绍兴画院及加泰画院。公元1104年,宋徽宗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皇家美术学院——画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学院,用来培养美术人才。在宋徽宗的倡导下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学体系,如课程计划、教学方法、招生制度和考试制度等,系统化制度的确立使得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结合成为可能。画学的绘画专业主要分为六个科目,即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还开设有必修的文化课。画学不仅考验学生的绘画技艺水平,还重视他们的文化修养及用绘画形象表现文学的艺术创造能力。画院制度随着元代的建立而逐渐衰落。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开始了元朝对中国近百年的统治,画院制度也在这一时期中断。但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元代设立了“梵像提举司”,这一机构的职责类似画院机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美术教育功能。唐代画家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即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而在于艺术家内心的情思与构设。这一理论要求画家将学习、模仿大自然及尊崇自己内心的感悟与创造相结合,并进一步明确了现实是艺术的根源,但不能拘泥于对自然的一味模仿,更加强调艺术家应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这一重要论断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山水画、花鸟画、士大夫文人画等,各自形成体系又相互影响。宋代绘画多反映现实生活,既注重写实,又追求意境情趣的表达,优美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中国绘画的成熟与高度繁荣。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学院化的美术教育从临摹到写生,再到艺术创作,往往只重视对艺术表现和艺术规律的学习,而对艺术的感悟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并不重视。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学校是美术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一整套基本的教学体系,重视规模化和集体化,而个人的艺术感受和表达往往因受制于教育模式而难以实现。因此,应当从“师造化”到“得心源”中得到启发,给现代美术的学习者以充分尊重,并鼓励其表达个人感受,尊重艺术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这样现代美术教育才能不拘一格地培养艺术人才。唐宋时期注重对前代美术理论的学习和整理,并不断提出了新观念和新方法。这一时期的理论著述较多,画史、画论、画谱等都超越了前代,这些成果成为美术发展和学习的重要资料。唐宋时期,绘画理论、画谱的普及使得美术教育在画院以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从理论到教材都是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从对实践的重视,即自然是师法,再到对自己内心感悟的尊崇,基于传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唐宋时期美术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美术教育往往多以学院美术教育为主要阵地,不同层次的美术教育虽有差异,但都无一例外地重视艺术实践,而忽略了对美术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得美术作品多流于形式,仅是以技术层面传承,缺乏丰富的精神内涵。现代美术教育应培养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发展者和创造者,从唐宋时期的美术教育中吸取经验,理论和实践并重,并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探索新途径,使现代美术教育进一步变革与发展,不断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回顾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可以发现,古代美术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师徒相授,从以“六艺”教育为导向的秦汉美术教育,到宋代美术教育的规模化发展,中国美术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唐宋是古代美术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培养了大批优秀而杰出的画家。这一时期,无论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还是对实践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崇,都给了现代美术教育很多启示,从唐宋时期的美术教育中汲取精华、变革维新,才是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章来源:《美术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msjyyj.cn/qikandaodu/2020/0528/334.html
上一篇:浅谈美术教育的经济价值
下一篇: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应用